为什么出发

分享关于为什么出发、Moment的一些思考
🎯 Weekly Sharing
Life & Psychology
横看成岭侧成峰,眼见一定为实么
为什么出发
为什么出发
这个命题受孟岩和简七的一期播客启发,孟岩问如何应对投资理财的人对你的攻击以及是什么让你继续坚持下去。简七说:“可能是我为什么出发吧”。我后来就在笔记上记录了一句话:Start from Why,为什么出发也是一种哲学。
比如投资股票这件事,遇到股票大跌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有人是基于“分散、长期”的定投逻辑出发,那么遇到大跌他们应该勇敢选择加仓,这正是定投收益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因恐惧而止损或者选择删APP装死。有人是基于“趋势”逻辑出发,遇到大跌他们应该判断趋势是否还在–如果趋势在则不操作,如果已成跌势那么就果断止损走人。最致命的是在过程中你的“为什么出发”逻辑变来变去,比如本应该按照趋势策略止损,你却按照定投策略一直买入–结果我们都知道接飞刀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工作中也一样,每个季度开始前,大家都会定OKR。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事项会更加繁多和无序(熵增)。乱糟糟的工作让你不知所错,这时候就可以思考下“为什么出发?”。我的OKR是什么,哪项工作最利于OKR的完成我就提升优先级。当你工作中有了指南针,可能你自己做事条理做事情绪也会变好很多(减熵)。
头脑不清晰的时候问下自己:我为什么出发。从繁杂的事项中跳出来多思考,可能就给你一些指引。
关于Moment这件事
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 生活是一系列瞬间。
这次不讨论当下这个概念,而是由Moment 这个词想到的关于判断和决策的一些思考。 既然一系列瞬间才构成完整的生活,那么某一个瞬间自然不是生活的全部。 另外Moment 还一定带有空间和时间的坐标。这样就引出我maybe自创的名词:MomentBias。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判断和决策经常会受到某个在事后看来非常普通的时间点、非常普通的地区发生的一件事的影响。
比如几个月前✈️坠落事件,事情发生后网络上铺天盖地讨论飞机不安全,不少人发誓再也不做飞机。如果用稍微专业的词汇描述就是我们很容受认知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启发式)的影响。如果用MomentBias解释:事情发生在普通的一天,中国的一个地区的某个事件。 我们知道每年365天,中国有那么多省份,世界有那么多国家。这一个普通的Moment 事件不足以推理出飞机不安全这个论点(其实有数据表明飞机比高铁、汽车都安全)。
再比如有时候你会由于在工作中的某个失误而自责,其实大可不必由于某个事情自我否定。想象一下,你的失误只是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某个时间点、某个具体的工作的失误,这代表不了你的职业生涯全部 – 你应该通过series of Moments 来判断你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
以MomentBias的思路可以解释很多认知偏差,以后有机会再说。
♥️ My Favourite Things
- 播客- 得意忘形 #29 咏春和费曼以及学习的真谛
- 聊咏春和知识迁移、聊费曼和教学、聊打标签和认知偏差
- 文章 - 冥想难道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 冥想为什么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以及概念性自我和观察性自我的区别。
✍️ Quote of the Week
The person who is consistent outperforms the person who is intermittent every time。
—— 💌 感谢你的阅读 ——
点个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