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盒子再思考一次

跳出盒子再思考一次

去年面试某短视频公司的时候,三面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在一个检索系统中(比如淘宝的以图搜图这样一个场景),是检索模型的精度重要还是工程重要。 说的简单点就是在一个系统中算法和工程谁更重要的问题。

现在已经记不得当时的思考逻辑,就记得我最后的回答是算法更重要。也许我是站在算法立场以自我中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我是站在以最终用户效果体验去思考问题。不管怎样,至少在我现在看来,当我说出“算法重要”的时候,我的回答就失败了。

系统无处不在

系统无处不在,比如前文提到的检索系统,其至少包含工程和算法两方面。 再比如我们所使用的笔记本,其包含键盘、主板、屏幕等。

而系统还会嵌套子系统,比如主板包括CPU、内存或者GPU等。 再比如我们所在的宇宙是个超级系统,宇宙包含超多星系,银河系还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又有地球和月亮,而地球又是一个超级大的系统。

小到分子、细胞,大到人体、以及公司组织都是系统。系统实际上无处不在。

系统的结构

《系统之美》$^{[1]}$中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三种成分:要素、关系和目标。 我们不仅要研究要素和目标,还要研究“关系”,只有研究透了“关系”,才算知道了问题的本质,知道了为何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样才能洞悉游戏规则。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不能仅靠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认识系统的行为。

缺乏系统思维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鸟人和蛙人

杨振宁在给爱因斯坦自传《我的世界观》$^{[2]}$写代序的时候提到:相比洛伦兹和庞加莱,爱因斯坦没有错失重点的原因是他对于时空有更自由的眼光。要有自由的眼光(free perception),必须能够同时近观远看同一课题。

鸟类喜欢从高处看,像是思考大局的战略家;青蛙则是喜欢特殊问题的战役专家。科学的进步需要鸟类和青蛙的视野,但是在不同情况下,一种比另一种更重要。文章$^{[3]}$提到爱因斯坦是典型的鸟,他爱思考不同的现象:以太的缺失、光速、固体的比热、牛顿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统一。有意思的是,相对论的基础之一来自阿尔伯特迈克尔森和爱德华莫利的著名实验,他们是非凡的青蛙

物理学是一个走向统一的过程,不仅需要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样的大一统,还需要哈珀、法拉第这种专业的实干者,他们一起促进了物理的向前发展。大一统学者一般站在多只青蛙的肩膀上,他们并没有说谎。

当鸟类与青蛙合作而不是啄食它们时,通常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同样的,站在一楼和站在十楼的视野是不同的,拥有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人要比只用眼睛观察世界的人会看到更多,我们都应该尝试以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

系统思维模型

从系统看问题,还能延伸许多其他有意思的思维模型,比如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s)、瓶颈(Bottlenecks)、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以及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等。感兴趣可以搜搜看,是否给自己一些启发。

最后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你现在觉得什么重要呢?这个问题时不时的会回到我的脑海提醒我:不要把限制在自己的世界,跳出来,要有自由的眼光,要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

算法和工程实际上就像组成木桶的两块板子,它们同属于木桶这个系统。要想让木桶盛更多的水,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主要矛盾(瓶颈),而不是站在自己立场主观认为谁重要。我们是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逐步提升自己负责的模块的精度,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系统的瓶颈要比其他模块都重要,并且系统是在变动的,瓶颈也会随之变动。

[1] 《系统之美》

[2] 《我的世界观》

[3] Birds and Frogs in Physics

—— 💌 感谢你的阅读 ——

点个订阅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